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15省区公布高考考试改革策略 都是千篇一律

   日期:2024-12-30     来源:www.che228.com    浏览:605    
文章简介:2009年年底,北京大学高考考试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全国各地被推荐的90名学生全部入围,在年初就要进入北大为自主招生筹备的冬令营。

  2009年年底,北京大学高考考试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全国各地被推荐的90名学生全部入围,在年初就要进入北大为自主招生筹备的冬令营。

  时间倒流:2009年11月将来,76所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提前拉开了高考考试前争抢出色生源的大幕:四川大学紧随北京大学,宣布也要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5所首批“985”高校在更早的时候宣布五校联合自主招生……

  官方的高考考试改革策略在2009年12月也密集颁布。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五省市2007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改,2010年这批学生进入高中三年级,2009年年底它们相继公布了我们的高考考试改改革策略。

  事实上,从去年年初开始,呼吁高考考试改革的声音就从来没停止过:1月初,《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向民间广泛征求建议,高考考试改革就是其中的热门,各种声音被飞速反馈到“纲要点导小组”;夏天到来的时候,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绘制的“民间高考考试改革策略”出炉,并被送至“纲要点导小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带领一批人也在对高考考试规范进行深思。

  这一年,来自民间的、官方的、高校的,大大小小的涉及高考考试的改革策略络绎不绝,各方都在为高考考试改革建言献策。综合比较不同版本的策略,改革的核心好像都指向一点: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实行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方法。

  遗憾的是,这一年,尽管高考考试改革的热度不断升温,来自不同方面的政策与声音不断涌现,但依旧延续过去的路数,并缺少闪光点。

  民间策略:有理念,可操作性不强

  民间对高考考试的议论从来就没停止过:有不认可者,把现行的高考考试规范批得体无完肤,甚至强烈呼吁取消高考考试,取消教育部;也有不认可却认同现实者,觉得根据中国现阶段国情,高考考试规范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法。各方对高考考试改革的建议多,却无整体策略。

  去年6月,继2007年给出一个初步的高考考试改革策略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个更详尽的民间版高考考试改革策略。这个民间策略有两个宗旨,一要“以学生为本”,二要促进教育公平。

  与其他民间高考考试改革建议不同,这套策略的设计者期望突出可操作性,但事实上,策略依旧过于理想化:它期望打破现有些高考考试利益集团的平衡,而这个平衡却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可以决定的。

  譬如,民间策略明确提出减少英语分数的网站权重,提升对母语的需要。但它的实行困难程度相当大。一位过去参加过某省自主命题的老师说,有一年,教育考试部门过去有过减少英语网站权重的想法,并拿出策略讨论,最后因反对声音太大,以失败而告终。究其缘由,简单得不可以再简单:靠英语吃饭的人太多了,哪个想扔掉这个大饭碗呢?

  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方法是这套策略的重点。策略提出,要实行多轨道、分层次的统一考试,将高考考试科目分为多种组合,包含普通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别不同困难程度,考生可依据我们的学习兴趣与能力,选择不相同种类别、层次的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可分别使用不一样的考试考哪几科。

  策略忽视了一个客观事实:人往高处走。无论是学生和父母都期望能进最好的学校学习,他们不会仅仅把自己定位在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说,把自己定位为工程技术类就不考理科或者生物医学方向。他们都期望有更多的选择。根据这个策略,学生的考试本钱会大大增加。

  策略也提出院校录取方法的多样化,设计了“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统一学科常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不同层次的院校可采取不一样的录取模式,放大了高校的选拔录取权。

  这个主意不算新。在2008年年底,浙江提源于己的新课改高考考试策略中,就有类似的规范设计:对考试报名一本、二本和专科院校的学生,在三门主科相同的背景下,设置不一样的附加科目的选择策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携带一个团队,从宪法的角度去考虑大学招生规范。他觉得,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广义上国家的任何公权力机构不能对公民给予没正当理由有什么区别对待。但现行的招生指标体系违反了宪法平等的原则。最简单的事实是,每个高校在决定各省的生源比率时,都在为照顾当地考生提出一个可以同意的站得住的原因。

  “中国各地的高校招生都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囚徒困境’。”张千帆说。他觉得,在常见歧视、每人自危的现实环境下,任何舍弃自我保护、实行地域平等的省市显然都是“傻瓜”。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院校,除去没太多人关心的民办大学以外,每一所高校的招生策略都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翻本。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过去试图改变这一情况,并在2006年提出“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如此响亮的口号,建议依据各地人口的多少来配置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数目,但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的招生数目也只不过略有降低。

  在张千帆看来,招生体制改革需要中央出手。这听起来有的不“与时俱进”:就高考考试而言,中央渐渐放权给地方,自主命题的省份愈加多,高校自己确定每年的招生人数。中央所做的,主如果确定当年全国的招生人数并进行总量控制。

  依旧是民间高考考试策略的理想状况:让更有力的部门来打破已经形成的高考考试利益平衡。当高考考试已经集中了太多的关注,特别是愈加多的政府部门在年度工作总结时,都把高考考试当作我们的一项政绩的时候,一旦这种平衡要被打破,被损害的利益群体,譬如说,降低北京、上海这类高教资源集中的城市的招生名额,当地怎么样安抚利益受损的当地考生?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